天然双曲材料有望颠覆现有红外光学元件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天然双曲材料,该材料具有被称为面内双曲性(in-plane hyperbolicity)的极端光学性质。该发现有可能将红外光学元件变得更为小巧。
双曲材料对沿某一轴的光具有高反射,并沿垂直轴进行光反射。通常情况下,其中某个轴在材料平面内,另一个轴在该平面之外。而两轴都在同一平面内的材料就能够被用来制造如超薄波片(ultrathin waveplate)等可改变入射光偏振的光学元件。此外,这种材料的反射特性允许光在极小尺寸范围内(小于光波波长的百分之一)被操纵和限制。Ma等人将该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论文题目为“In-plane anisotropic and ultra-low-loss polaritons in a natural van der Waals crystal”,详细阐述了天然材料三氧化钼(molybdenum trioxide,MoO3)存在的这种面内双曲性。
许多晶体都表现出双折射,在这种情况下,其折射率(测量材料中光速的指标)沿不同轴而有所区别。此性质可用于控制入射光的偏振。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充分偏振控制所需的晶体尺寸与入射光波长和双折射强度成正比。因此,电磁波谱的中远红外区域(波长范围3μm - 300μm),通常要求晶体厚度需达到几毫米。为满足这一要求,可能的解决方案是考虑具有双曲性的材料,这是一种双折射的极端形式。
双曲性最初被认为只存在于包含集成反射和透明域的人造材料中。但2014年研究人员在天然材料六方氮化硼(hexagonal boron nitride)中观察到了这种特性。该材料和三氧化钼的反射行为均来自于晶格振动(crystal-lattice vibration),即以高度各向异性(取决于方向)方式振荡的光学声子(optical phonon)。这些声子的寿命相对较长(寿命时长超过1皮秒),这强烈抑制了材料对光的吸收。自从在六方氮化硼中发现双曲性以来,研究者已鉴定出多种天然双曲材料。
今年早些时候有研究报道了三氧化钼的初步研究情况,结果表明对长波红外光(波长为8μm~14μm)存在双曲性。Ma和同事目前已证明并表征了相同光谱范围内的面内双曲性。他们利用这种特性,通过形成称为双曲声子极化激元(hyperbolic phonon polariton)的混合光与物质激发,将光限制在比其波长小得多的尺寸上。研究表明,这种极化激元的寿命长达20皮秒,是六方氮化硼最长寿命的10倍。
最新活动更多
- 激光工程师 科谱(宁波)科技有限公司
- 激光工程师 北京国科欣翼科技有限公司
- 激光工程师 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固体激光工程师 三河市镭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激光工程师 深圳市力田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 激光工程师 广东聚金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 半导体激光工程师 深圳市佶达德科技有限公司
- 激光工程师 相干(南京)激光有限公司
- 光纤激光工程师(包吃住) 武汉科普鑫宇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 激光工程师 深圳市大宏激光设备有限公司
-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ARM) 山东省/潍坊市
- 光学工程师 山东省/潍坊市
- Linux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浙江省/杭州市
- 研发项目经理 浙江省/杭州市
- CTO 浙江省/杭州市
- 供应链总监 浙江省/杭州市
- 市场总监 浙江省/杭州市
- 销售总监 浙江省/杭州市
- HRD 浙江省/杭州市
- 华东销售经理 江苏省/苏州市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